昨天,春运首日(年1月21日)的火车票正式开售,一场号称是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即将拉开序幕!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潮汕,也曾发生一波重大的人口迁徙潮,那便是“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的故事。康熙元年(年),清廷实行迁界海禁政策,限粤闽沿海人民内迁50里以断绝对郑成功的支持,潮汕沿海一带成为“田庐荒墟,坟墓无主,寡妇孤儿,哭望大未”的悲惨世界,导致“农工商贾皆藉船为业”的沿海潮民被迫出海谋生。康熙二十二年(年),清廷平定台湾后,乃解除海禁。乾隆十二年(年)允许沿海商人领照到暹罗采购大米以接济民食,于是东南沿海的海运外贸兴旺起来,澄海樟林港成为入口米粮的集散地。樟林港海运贸易的发达,为潮人向海外移殖提供了交通上的方便,从此潮人得以自由出国,自十八世纪中叶,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出国谋生的潮人源源不绝,仅移殖泰国一地,“有史料可资考察者,为年至年,潮州一带乘红头船移入泰国者人数甚众。此一阶段约年,华侨人数达万人”。原籍潮汕的作家秦牧在《故里的红头船》中记录了民国时期他在新加坡的见闻:“熙熙攘攘的新加坡河上,“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我这个异邦少年的注意。那就是有一种船,船头漆成红色,并且书上两颗圆圆的大眼睛。木船本来就有点像浮出水面的鱼,书上这么一对眼睛,鱼的形象,就更加突出了。听长辈们说,这叫做红头船。当昔年海上没有轮船或者轮船很少的时候,粤东的居民,就是乘坐这种红头船出洋,来到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国的。”在这场古代潮汕的人口大迁徙中,若要论最耀眼的主角,当仁不让是那艘载着潮汕先辈下南洋的红头船,它的特殊装备,连现代远洋船都比不上呢!当时,为了适应远洋航行的需要,原来有双桅、单桅之别的“潮州红头船”发展成为“翘首高舷,备大桅樯三具”的远洋大帆船。据《樟东风物记》介绍,红头船有大小之分,大型红头船长20余丈,载重数百吨,有三桅,中桅高挂主帆,上下叠帆,头尾桅也各挂一帆。好风时,中桅两侧又添置翼帆(名双开翼)以招风,叫做“四帆开笑”。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红头船这些运用力学原理的装备,现代远洋船都比不上,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小型红头船也叫“沿海红头船”,长十余丈,专载糖包等货上北方港口,俗称“糖蛋龟”。由于是依靠风力行驶,所以远洋红头船是按照季风规律运行的。每年寒露季节过后,乘东北季风,启帆开往南洋诸国。到次三年、四月间,又趁太平洋西南季风回潮。远洋红头船船员的配备,与闽南漳州船相同。管理人员与沿海船一样有:首掌,兼营通船业务;舵公,把舵;押班,能直上桅端并备绳索等物。这三个管理人员相当于现代海船上的业务长(船东代表)、船长和水手长。除此之外,还配备有:财副一名以掌钱财;总杆一名分理事务;火长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航行线路。大僚二僚各管一船中僚索。一碇二碇各司一碇。一迁二迁三迁各司一桅索。舢板手一正一副司舢板及头僚;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择库一名,清理船舵;其它水手名额视大小而定,全船船员达数十人。潮州远洋红头船,大都是在暹罗建造的。清代初期对造船出海限制很严,规定:“未造船时,先呈具该州县。取呈严查,确系殷实良民亲身出洋船户,取具保甲里族各长及邻户。当堂画押保结,然后准其成造。手续非常麻烦,迁延时日。而且国内造船价格远比暹罗高,十九世纪初期,每吨船造价在福建为三十元五角八分。在广东是二十元八角三分。在暹罗仅为十五元。雍正年间,蓝鼎元的《鹿洲集》记载说:“番山木料,比内地更坚。商人每购而用之,如鼎麻桅一条。在番不过一、二百两。至内地则值千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中国的数寸之板,彼用全木,数寸之钉,彼用尺余”。雍正七年,福建总督陈大受上书:“闽商前往暹罗贩米,言其国木材甚贱,听其造船运回。”按当时潮州人民在暹罗的社会地位,在那里造船是有方便条件的。英国人G·W·史金纳著《泰国华侨社会的分析》一书说:“在广东、福建两省所有帆船类型中,潮州人所造的,并为潮州水手所驾驶的潮州商船,是最大的,而最坚固的。”这种船在暹罗的昭披耶河岸建造,都是柚木骨架,柚木船板。这类木材,潮州地方不出产,在我国也极少。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