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气象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集中力量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攻坚突破,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规划建设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工改工”,构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从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4亿元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计划,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如何聚焦聚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对话汕头市人大代表和相关区县、单位负责人,畅谈新一年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新思路、新举措。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蔡沚彦张伟炜杨立轩黄嘉锋见习记者吴利婷

圆桌嘉宾

汕头市人大代表、汕头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锡波

汕头市人大代表、汕头综合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春松

汕头市人大代表、汕头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

汕头市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行长张皓

汕头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翁晓阳

汕头市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海辉

汕头市人大代表、金平区委书记陈玩雪

汕头市人大代表、龙湖区委书记蔡向鸿

汕头市人大代表、澄海区委书记王楚彬

汕头市人大代表、濠江区委书记彭聪恩

汕头市人大代表、潮阳区委书记柯延鹏

汕头市人大代表、潮南区委书记许广圻

汕头市人大代表、南澳县委书记张林

新气象

以“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的姿态奋进

南方日报:新一年,将有哪些具体思路和举措?

陈春松: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对汕头综保区的要求,我们接下来就是要重点抓好“五个聚焦”,实现“五个突破”,努力打造成为全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标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起而行之的奋斗者,攻坚克难的冲锋者,先行示范的领跑者。具体而言,聚焦主责主业,实现产业结构新突破。综保区将在巩固提升传统贸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大外贸进出口堆头。聚焦服务效能,实现营商环境新突破。综保区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切实推进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不断取得新成效。聚焦改革开放,实现制度建设新突破。综保区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聚焦土地利用,实现产业空间上实现新拓展,再造一个“新综保”。

当前,汕头综保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项目建设需要用地保障,我们提出“内优+外拓”的思路在产业空间上实现新拓展。内优方面,我们将采取“三个一批”做法,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推动“工改工”深入开展。同时,要强化土地供应管理,提高土地容积率。外拓方面,市委、市政府已经在汕头综保区以外,重新划定了4.9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汕头综保区的扩围区域。目前,我们正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土地清理整备,加快建设运营,形成区内外上下游齐备、产业链完整、功能互补性强的“保税+”产业生态圈,再造一个“新综保”。

彭聪恩:新的一年,濠江区将按照市委“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工作部署,以“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的姿态,深入实施“”工作思路,奋力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区人民交出合格答卷。重点是坚定不移做好“五篇文章”:一是推进产业强区“头等工作”。按照“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发展以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强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支持传统产业技改创新、增资扩产。二是加快推进“一江两岸”整治开发“一号工程”。服务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筹办亚青会,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品质之城。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疫情防控作为第一位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濠江建设,始终绷紧安全稳定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重点办好老旧小区改造、燃气“瓶改管”、供水提压改造等3项民生实事。五是用心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深入推进东湖、葛洲“最美侨村”建设,注重做好新生代“侨”联系交流,深入实施惠侨政策。

南方日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一年汕头综保区如何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

陈春松:综保区是汕头乃至粤东地区开放的主阵地、外贸的主战场,在外贸这一保税主业上必须作为全市外贸发展的引擎。为此我们提出分布走计划,首先力争年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贸比重的1/3,以此为基础,再通过2至3年的努力,争取实现占全市外贸比重五成的目标。我们将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把保税主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三大业务”。同时,汕头综保区将继续围绕综保区“五大中心”发展目标,提高项目引进标准,把产值、税收、品牌、新业态等方面作为产业准入的重要考量指标,引进一批产值高、税收贡献大、品牌效应好、和新业态密切相关的高端优质项目。

南方日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重点发展海上风电,这是濠江的优势产业,目前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如何?

彭聪恩:海上风电是汕头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攻方向,濠江坐拥广澳港,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交通畅达,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广阔,是汕头发展海上风电的主阵地。濠江区正高标准加快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园,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在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等领域配套扶持措施,打造承接海上风电产业项目的优质发展平台。目前,海上风电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亩,核心区规划面积约亩,已完成土地征收约亩。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建设道路长度约6.49公里,概算总投资13.48亿元,现已完成土地平整超亩。同时,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发挥“头部企业”作用,成立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联盟,现有成员单位42家,并已落地风电主机等6个项目,总投资超16亿元,产业链发展初见成效。下来,濠江区将加快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上下游项目建设,助力汕头打造“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

新起点

立足新定位勇毅前行,迎头赶上开新局

南方日报:年有何发展思路?

陈玩雪:汕头市委赋予金平区努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对于金平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下来,金平区将紧紧围绕汕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区品质,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民生福祉,加强社会治理,全力推动金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金平区将通过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等措施,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项目,扶持培育一批营收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亿乃至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绿色印刷包装、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大健康等四大新支柱产业。

二是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牛田洋快速通道和金砂西路西延以及产业集聚区拆迁工作,加快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PPP项目、物流园区、金凤半岛片区、金凤西路二期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工业园区道路,不断提高城区承载力、辐射力。

三是全力提升城区发展品质。以“绣花工夫”推进城区微改造,全力推进西堤路西侧片区环境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助力汕头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乌桥岛整体改造提升,实施内涝防治项目,加大力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加快完善各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区领导挂钩联系规上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围绕产业用地、用工、用能、税费、融资等环节,在降成本上做减法,在优服务上做加法。深入开展亲企、扶企、惠企、助企行动,优化项目服务工作专班制度。

五是全力改善民生福祉。进一步抓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积极落实就业惠企惠民政策。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水平,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加快新二中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快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力配合汕头做好亚青会各项工作。

六是全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紧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突出抓好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金融领域、网络领域、生态领域的风险监测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蔡向鸿:龙湖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汕头市“两会”精神,特别是准确把握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当好新时代“拓荒牛”,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汕头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中心发力。龙湖将壮大工业经济堆头,抓紧全市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机遇,推动龙湖现代输配电、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强链扩量,大力推进“工改工”。近期,区委、区政府围绕“工改工”、大健康产业开展调研,掌握一手信息,探索建立全区工业用地使用情况动态数据库,和“工改工”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改造模式,启动珠津工业园北片区和珠津智造产业园试点项目,一企一策、一宗地一策做好跟踪服务,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围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重点发力。以建设汕头站综合枢纽为抓手,牢牢抓住粤东城际铁路项目开工的契机,加足马力推动龙湖区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内外联通立体交通体系。推进以华润万象城为核心的高端商圈建设,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助力全市建设区域消费中心。

三是围绕“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短板发力。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积极稳妥处置重点项目涉土涉稳问题,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平安和谐的环境。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工作,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四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初心发力。下决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擦亮教育集团化改革、呼援通养老等特色民生品牌,高标准建设龙湖区紧密型医共体,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王楚彬:新的一年,澄海主要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玩具生产园区化。依托六合产业园区、莲花山山地产业片区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建设,以及以莲南工业区“工改工”示范点为代表的村镇工业集聚区的升级改造,逐步引导推动玩具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复制推广澄海科创中心发展模式,搭建玩具产业全链条人才集聚新平台。二是推动玩具产品品牌化。争取更多国际重量级IP、国潮文创IP授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潮汕文化元素的原创品牌;探索成立IP授权产业基金,引进IP授权运营服务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研发实力不足、IP授权申请难等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加大玩具行业侵权打击。三是推动玩具制造智能化。引导玩具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组织企业参加机械展等展会,推动玩具生产逐步向高端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推动全产业链配套完善和转型升级。

柯延鹏:汕头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传统优势企业提质升级,这是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招。对潮阳区来说,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用好用足上级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政策措施,主动融入全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把产业堆头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积极构建链条完备、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迈好第一步、作出新贡献。一是拓空间,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制约。大力推进“工改工”和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抓好金浦梅花农场、苗圃场示范点,带动首期45宗改造项目有序实施,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加强土地统征和开发利用,尽快把成熟的用地推向市场,有效破解产业用地不足的问题。二是提能级,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是推进“一站二港三平台四产业”:“一站”,即加快形成高铁站经济圈,将厦深铁路潮阳站打造成汕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二港”,即大力发展商港渔港经济,强化海门港区、榕江港区以及海门国家中心渔港的规划发展,打造港城一体、产城融合、港产联动的港城融合拓展新格局;“三平台”,即提升壮大海门临港特色产业片区、金浦高新科技产业片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平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创意文具等产业;“四产业”,即推动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产业、能源产业发展,着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若干个百亿元级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强特色,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整合潮阳“千年古县”“海滨邹鲁”“红色侨乡”、美丽乡村等特色资源,加强全局规划、重点开发,包装打造传统文化、红色、滨海、乡村等特色旅游线路以及展现地方人文风情的“文化特色街”“餐饮一条街”,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娱乐、餐饮等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千年古县”旅游文化经济圈。

许广圻:1月5日召开的潮南区委五届二次全会,把年定为“大建设年”,提出了把握好“稳”“干”“快”:“稳”就是稳队伍、稳大局、稳增长,“干”就是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快”就是快节奏、高效率、争一流,带动全区各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以“起跑就是冲刺”的干劲和“开赛即是决赛”的拼劲,迅速兴起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围绕“打造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这一目标定位,扭住“高端、集群、融合”三大路径,在“稳、干、快”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立竿见影,把潮南“2+2+4”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奋力把潮南发展定位转化为发展地位,坚定不移助推汕头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

一是聚焦高端发展,提质增效上档次。我们将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潮南轻工纺织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以及纺织服装、化妆品、精细化工等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重构传统支柱产业创新链、价值链,着力推动纺织服装业向科技、时尚、绿色转型提升。二是聚焦集群发展,集优成势进园区。我们将加快亩纺织服装集聚区、亩精细化工集聚区、亩口腔用品集聚区、亩精品文具集聚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扩容增效、转型升级,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精细化工、口腔用品、精品文具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三是聚焦融合发展,外引内培强动能。我们将继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抓住“四个回归”持续升温,各地商会和投资商纷纷到潮南考察投资环境、洽谈产业、落地项目的契机,坚持“一把手”招商,发挥区招商引资专班和电商发展专班,以及乡贤驿站、回乡项目服务站等平台作用,招引更多的产业项目和资本,更好地把“潮南人经济”转变为“潮南经济”。

张林:新的一年,南澳将进一步坚定“工业不上岛”的理念,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优势,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对南澳提出的重点内容,拿出“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的劲头,做大做强旅游主导产业,走出“产业强市”的南澳实践之路。具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围绕“两个创建”,推动南澳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围绕“工业不上岛”,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南澳;围绕“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南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具体来说,大力推进健康南澳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群众安全感。

新变化

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在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中,汕头赋予华侨试验区、高新区新的使命。新的一年,如何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刘俊毅:华侨试验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汕头市委全会和汕头市两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新兴产业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路径,主要突出抓好“五个聚力”。

一是聚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立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项目为牵引点,加快华侨产业园和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建设,引进立讯集团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东海岸新城,吸引顶尖企业将南方总部落户华侨试验区,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布局。二是聚力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发挥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作用,谋划办好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吸引优质企业和产业项目落地发展,打造数字服务特区,同时推动汕头出入口局与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释放叠加效应。以数字科技产业基地为支撑,持续引进一批成长快、高产值的数字科技创新企业。三是聚力推动总部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珠港新城综合开发,打造区域总部经济高地。四是聚力发挥特色金融平台作用,继续做好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华侨产业母基金、“华侨板”等平台服务功能。五是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做好“店小二2.0”服务,持续推进华侨试验区博硕士人才挂钩联系企业工作,主动安排高端人才为企业提供投融资、财务、智库建设、技术创新、法律咨询等一体化服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精简审批材料,压减审批时限,持续推行“周六不打烊”工作制。

林锡波:汕头高新区将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围绕高新区主责主业,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新样板,为汕头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是抓产业规模培育壮大。我们将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围绕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工作部署,重点发展新材料、5G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突出建设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试点的“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全省三个试点之一的“5G产业园”核心区和刚启动建设的“深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

二是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方面,我们目前正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5家,力争5年内翻一番达到家;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打造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推动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的成果转化。

三是抓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贯彻落实汕头市委人才工作部署,修订促进高新区人才集聚若干措施,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同时,扶持鼓励企业广招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建立了高新区纺织服装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三新两特一大”专业人才。

四是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制定高新区权责清单目录,实施扶持企业创新发展措施、引进人才政策、现代产业供地办法、现代产业目录等政策措施,增强招商吸引力。优化机构设置,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与深圳高新区深度协作,争取深圳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支持。

新思路

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目标作了明确部署,提出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目标,我们如何推动目标实现?

翁晓阳:汕头市将从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4亿元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计划。我们将大力实施“五大工程”,着力破解汕头产业长期低端、结构亟待优化提升问题,加快迎头赶上。一是百亿企业培育工程。选择“+N”家优质企业为试点,支持增资扩产、技改创新、品牌创建、兼并重组等,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争取五年,培育企业超亿10家、超50亿50家、超10亿家。二是千亿产业培育工程。支持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重大项目建设、产融合作、产教合作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实现产业规模层级跃升。争取五年,产业集群超0亿2个、超亿2个、超亿2个。三是数字经济引领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产业园建设、打造省级“粤东数谷”,深化工业互联网“1+1+5”建设。争取五年,超过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万家企业“上云用云”。四是重点项目带动工程。推进企业增资扩产,强化招商引资,集中解决大项目用地问题,优先支持“零用地”项目,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动工、竣工、投产。争取五年,新增制造业投资项目2亿元。五是载体空间拓展工程。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划定不低于平方公里工业控制线,争取五年,推进“工改工”、标准厂房建设使用、村镇集聚地升级改造不低于5万亩,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

南方日报:面对“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这一盘“发展棋”,汕头市工信局如何持续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做好服务保障?

翁晓阳:除了持续发挥市领导挂钩联系企业、“政企直通车”、粤商通等平台载体作用,我们还将继续推进四个“工信+”行动,来提高诉求办理速度和效率,全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外。一是“工信+金融”,深化政银企合作,实施战略性产业集群“智造之光”融资计划;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合作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二是“工信+人才”,落实国家、省相关人才计划,加强顶尖人才引进;推进市“企业家培训计划”,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推进省工信厅“直播带岗”,为中小企业引入优质后备人才。三是“工信+空间”,建立“工信+用地空间服务平台”,提供土地厂房招租和土地厂房需求方作供需双方对接;结合政企直通车,对闲而不用的土地,通过用地需求方对接,进一步盘活低效用地。四是“工信+供应链”,基于生产服务业配套,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综合选品平台、质检中心、品牌直播间、物流云仓服务中心、企业品牌孵化基地等,打通并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助力畅通产业循环。

新功能

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南方日报:去年以来,你们围绕金融支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做了哪些努力?

张皓:过去一年,我们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牵头印发了《金融支持汕头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南澳县零碳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汕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七项措施》,完善了金融支持政策框架。立足地方绿色产业资金需求,开办“绿票易”再贴现业务,1-11月共办理绿色票据再贴现金额万元。推动首批碳减排项目贷款在汕头快速落地,辖内已有6家银行对接6个碳减排项目。联合市金融局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方案,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针对重点产业及薄弱产业,搭建了多层次常态化对接平台。如牵头成立了全省地市首家首贷服务中心,还成功推动第30届粤澳金融合作例会、全省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汕头召开。推动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货物贸易项下便利化试点等多项“粤东首笔”创新业务落地汕头。截至年底,汕头市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2.1%,其中工业贷款同比增长15.2%,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1-1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基点。

林海辉:首先是牵线搭桥,推动企业融资服务提质见效。围绕汕头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及产业园区建设,我们会同汕头银保监分局组织“金融服务团”,深入各区县开展融资专项对接活动,已实现六区一县三大功能区全覆盖。针对企业融资需求响应机制及效率问题,我们会同汕头银保监分局组织推出“汕金惠企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1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