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有这样的一个侨宅——郑氏“大夫第”,孕育了经商致富的商贾人物,留学欧洲的医学博士,还有英勇抗日的革命先烈。一家三代,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时代的华侨人物:一是清末下南洋闯荡经商,心系祖国、造福桑梓;一是民国时期旅欧求学,学习西方学术,以求强国救民之策;一是抗战时期赤诚爱国,或资助抗战或回国参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侨宅探寻
老建筑恢宏嵌瓷艳丽清光绪画作清晰可见
冠山社区是广东省古村落,在其中轴线上,坐落一片古建筑群,有郑氏宗祠、郑氏丛祖家庙、观察第、大夫第、道东书屋及几个书斋,这是清代从事海上贸易而成巨富的郑氏家族聚集地。
郑氏“大夫第”就在郑氏丛祖家庙隔壁,是一座潮汕传统“双背剑”的建筑。从空中俯瞰图来看,虽不比丛祖家庙五进大院恢宏庞大,但其双背剑的建筑格局,显得很是精巧美观、古朴大雅。又高又长的外埕围墙将整座院落包围起来,犹如一面灰塑的面纱将大夫第遮盖着,显得更加神秘有趣,也深藏着家族过往的辉煌和荣耀。
▲侨宅的俯瞰图
由于侨宅有着辉煌与荣耀的光环,笔者每每路过此地,都想进去身临其境的感受。由于新一代的宅主人长期在外,“大夫第”门虽设而常关,所以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
大年除夕一大早,笔者与友人再次相约行走冠山古村落,当走到郑氏大夫第时,惊喜发现屋里有人,不禁喜出望外,敲门而入,见到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打扫院落、修剪花草。一番交谈后,知其正是侨宅现主人黄伯夫妇。黄伯十分喜好潮汕文化,热情地和笔者讲起了他和大夫第的故事。当初他买下房子时,很多地方都已破败不堪,中间耳房被人为改建,后扇门也没有,最后一点一滴,修旧如旧,慢慢恢复起来。他一边说一边带着笔者,参观郑氏大夫第。
郑氏大夫第,坐西朝东,清末时期所建。府第筑有一圈围墙,中开一门,门上部双层屋顶及各式嵌瓷绘画,在潮派建筑中称之重檐门楼。尽管历百年沧桑岁月,镶嵌在这座老宅上的嵌瓷仍然艳丽如新。
▲点明侨宅建设时间的壁画
进入外埕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夫第门庭,门楼肚石板上“大夫第”三字,显示着这座院落创建者,曾在清末捐纳得五品官衔。而在门楼的门面装饰上,清光绪十六年时期的画作仍然清晰可见,或灰塑、或彩画,各式人物、花鸟、山水应有尽有。两边火巷子孙门匾额分别榜书写着“培兰”和“植桂”。其中一侧火巷尽头连着的几间小房,为郑氏大夫第的书斋,名为“杏苑小庐”。
▲大夫第的门楼
热心夫妇成“守护人”红色侨宅重焕光彩
进入大夫第内,过了厅门,来到了主座的天井大厅,天井正中大水缸中的小荷已露尖尖角,两侧耳房前也种植着许多花草,有蕙兰、墨兰、茶花、梅花等,修剪得很是齐整;前厅侧房一间作为书画室,墙上挂着不少本地名家的画作及书法作品,其他侧房也都有画作点缀,很是高雅,特别是大厅,除了正中和两侧的书画,还有一台古色古香的古筝。另外大夫第内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其中对联基本为好友相赠或黄伯书写,笔墨苍劲有力,文风高雅非常,如正厅两侧对联“环翠音多伫听莺迁金谷满;冠山夏日爽坐拥荷开玉堂馨”。此联为厝主黄伯友人半农先生所赠,看这联句,当是一个夏日午后,黄伯与半农先生等友人在此弹琴作画时所作,何其惬意。
▲大堂
听黄伯说,20年前,他向郑家托管人买下这栋房子时,事事都赶巧,正烦缺后扇门时,恰逢附近有人拆除老厝,得以较为便宜的价格买下后扇门;正要起中厅花卉栏架时,恰好单位有要丢弃花卉架;那时候,好友们隔三差五,一起前来帮忙,渐渐地宅院修整好了,书画有了,花草有了,古筝也有了。在后面的十多年里,好友们一起弹琴作画,欣赏花草,烹茶煮茗,歌赋唱曲,不亦乐乎。
走出大夫第,笔者内心由衷钦佩黄伯夫妇,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对潮汕古建筑、潮汕文化的热爱,都让我印象深刻。也正因为他们倾注心血、精力,才让郑氏大夫第得以恢复生机,焕发光彩。我想,央视有档节目叫做“国宝守护人”,那么于此称黄伯夫妇为“侨宅守护人”,也恰如其分。
黄伯夫妇虽然花钱买下郑氏大夫第,作为大宅的新主人,他们没有故意湮灭这一座百年侨宅过往的辉煌和荣耀。相反,他们对百年侨宅走出郑寄云、郑肃恭、郑松涛三代爱国华侨,尤其是他们祖孙三代的爱国故事和传奇人生如数家珍,也为能拥有这座红色侨宅而自豪。
▲花开一院香
▲侨宅精雕细琢的木雕
▲侨宅精雕细琢的木雕
华侨故事
爱国侨领排难解纷驰誉侨社
郑寄云,旅泰企业家,爱国华侨,泰国潮州会馆第三届主席。
郑寄云早年与父亲于南洋经商有成后返乡捐官建宅,因生意原因往返于冠山与泰国两地。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于年,第一届主席由著名侨界领袖陈景川担任。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因潮州会馆是一个团结旅泰潮人进行抗日救亡的爱国团体,年11月21日,会馆发起人之一蚁光炎在曼谷被暗杀。年2月,潮州会馆主席陈景川和其他侨领被日军逮捕入狱,会馆一时陷入停顿。而日本占领下的泰国当局又以会馆无人负责为借口,通知要征收会馆馆址,以期扼杀该华侨组织。在此形势之下,潮属各侨领共商对策,推出德高望重、老成忠厚的郑寄云担任泰国潮州会馆第三届主席。郑寄云领导下的潮州会馆,承担了救济与安置在各地逃难出来的侨胞。期间又发生了数十年未遇的水灾,潮州会馆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救灾工作。在此艰难的时局中,郑寄云始终为解决侨胞在异国他乡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辞辛劳,深为旅泰侨胞所敬仰,因其为人忠厚、排难解纷才干驰誉侨社,被尊称为“合兴爷”“和事佬”。
旅欧医学博士默默支持抗战
郑肃恭,郑寄云之子,旅欧医学博士、爱国华侨。
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寻求中国自强之道,以救国救民。当年,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华侨教育会公开招考赴法留学生名,澄海有5人被录取,分别是:郑肃恭、许包野、陈国梁、林圣端、蓝铁夫。
年,郑肃恭与同乡的许包野等中国学生纷纷前往德国留学。从珍藏照片资料可知,旅欧期间,郑肃恭、许包野与周恩来、朱德等常有往来。许包野于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旅欧支部,后回国参加革命活动,作出积极贡献,被誉为“革命圣火接引人”。从许包野烈士的家书可以看出,当时郑肃恭与一帮旅欧知识青年们志同道合,都在努力学习西方学术,以求强国救民之策。
在父亲的支持下,郑肃恭刻苦学习医学知识,在德国获得医学博士,返回泰国之后开办了“南国”药房,以“为病患解除病痛,救死扶伤”为己任,用旅欧所学之医术治病救人。抗战期间,郑肃恭也在背后做了不少努力,为中国抗战尽一份力。
红色足迹
侨宅曾是澄海青抗会活动地点
郑松涛(—年),郑寄云之孙、郑肃恭之子,共产党员,抗日英烈。
▲郑松涛
卢沟桥事变后,郑松涛满怀救国热情回到自己的家——“大夫第”。年8月,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成立,并派出工作队到潮属各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年9月18日,郑松涛、王慕真、陈锐志、柳润、杨君勉等人在澄城扬祖祠成立澄海青年救亡同志会(年统一改称“青年抗敌同志会”)。初期,青抗会活动经费十分困难,家中经济宽裕的郑松涛经常慷慨解囊资助青抗会开展工作,青抗会的工作也随形势发展逐渐由城镇转向农村。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郑松涛在冠山组织了青抗、妇抗和少工队,他的胞弟松芝、松楠和堂弟柏秋都加入少工队,教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日标语,组织传统节日“提灯会”和街头演出等活动,培养骨干力量。冠山的罗列、许杰等少工队员,后来都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干部。
在此期间,郑松涛的家成了澄海青抗会和少工队的活动基地,队员们常在他家食宿。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母亲和家人也十分热情地接待往来同志。在经济上无私地支持抗日活动。
革命先烈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
郑松涛年生于泰国,年在曼谷后新民学校读书,毕业后回国就读于汕头礐光中学。年12月9日,北平爆发抗日救国运动后,激发起郑松涛抗日救国的革命热情,他决心投身抗日救亡斗争中,于是毅然离开汕头,与友人同赴上海,考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年“七·七”事变后,郑松涛回到潮汕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年七八月间,郑松涛当选为澄海青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执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5月,汕头青抗会为适应形势发展,组织了一支以20多名少工队员为主体的抗日儿童流动剧团,郑松涛在该团担任队长,巡回于潮汕各县宣传抗日。年4月27日凌晨3时许,日寇与伪军多人分三路进犯包围县战工队驻地——澄海莲阳北李(现莲上镇南徽村)李氏宗祠,在这危急关头,郑松涛不顾自身安危,协助多名队员越墙转移后,敌人已进入驻地搜查。此时他只要越墙而过,就能顺利脱险。可他毅然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看着还未脱险的4名女队员,他镇定地让女队员踏上自己肩膀越墙,因女队员慌乱而耽搁时间,郑松涛不幸被日寇逮捕。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郑松涛毫不屈服,敌人恼羞成怒,最后残忍地将他押到庵埠赐茶渡亭附近斩首,牺牲时年仅2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郑松涛为革命烈士;0年澄海冠山社区和一批老干部集资在平山仔西南面修建“听涛亭”,以纪念郑松涛烈士。年央视《华人世界》栏目以《泰国归侨郑松涛:牺牲前高喊“中国抗战必胜”》为题,详细记录了郑松涛烈士的英勇事迹。
来源:汕头日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