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古港樟塑造红头船故乡,唤起侨胞集体

新兴街建于嘉庆七年(年),已有多年的历史。国道汕头澄海东里镇路段,在路边草地上竖着一块石碑,上书“樟林古港”四字。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乘红头船远赴南洋。

“通洋总汇”海运长

新兴街由54间两层楼的栈房组成,栈房中至今保留较好的“安平栈”,一砖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门前匾额上“安平栈”三个大字十分清楚,其余结构布局也基本保留原状,古风犹存。可以想见,当年潮商出洋归来,便是将船上的货物运到内港码头,然后直接搬进栈房。

明清时期,樟林古港既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又是潮汕贸易“海上互市"的转运枢纽,航线北通福建、台湾等地,南达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号称粤东“通洋总汇”。

据《澄海县志》记载,其时,粤海关在澄海设立税口共5处:樟林口、东陇口、南洋口、卡路口、难关口。广东省每年在澄海地区征得的税银占总金额的五分之一。有专家指出,樟林港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港口,出港的物品包括瓷器等。

随着海岸线前移,河道淤塞,樟林古港渐渐变为寻常巷陌,新兴街也随之消沉。如今的内港看来只是一条宽约二三十米的河道,码头也早已荒废,剩下一地枯叶,半壁残阶。

由此扬帆到异乡

年前的新兴街,有多少人提着“过番三件宝”——市篮、水布、甜棵一从码头乘上小船换乘红头船,再随着红头船的帆影到达异乡。在古港繁盛之时,“行船经商”“出洋谋生”“南洋发家”是这里流行的创业理念。

至今新兴街口东南面还有一处高大建筑物,大门匾上书“永定楼”三个大字。这座建筑物占地约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本地人也称它为观海楼,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遥想当年,满载货物的红头船远航归来时,接驳的小船在码头、货栈与河海交汇处穿行如梭,何等盛况。

据记载,至清朝咸丰年间,樟林港中可作远洋航行的红头船队多达多支,每支船队十几艘至几十艘船不等。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乘红头船远赴南洋。一波接一波的海外移民潮,不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近代海外潮商群体,还涌现了一批近代海外潮商巨子。

塑造“红头船故乡”,唤起侨胞集体记忆

早在年,樟林古港便被公布为澄海县(今澄海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片占地4.6平方公里的古港区,在潮汕明清时期经济贸易情况和移民史、华侨史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东里镇开始加大力度对樟林古港进行保护开发,在今年3月份出台了初步的全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樟林古港便是这份规划的中心。为了唤醒海外侨胞的集体记忆,东里镇决定在古港河附近按照1:0.8的比例修建一艘红头船,初步估计造价万元。

澄海区旅游局介绍,“十三五”期间,澄海把樟林古港的开发规划放在重要地位,将对镇里进行指导规划,具体包括:规划仿造红头船,塑造“红头船故乡”的旅游形象;充实博物馆内容,展览出土文物,并设碑林、名人园,为海外知名潮汕侨胞树碑立传等,致力将其建成集观光、寻根、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樟林古港文化街区。

应该将新兴街开发与古港河有机结合

“新兴街的繁荣兴盛,与古港河关系密切。在看待新兴街的时候不能将其单独看待,而应该将其与古港河有机地结合起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澄海博物馆副馆长蔡文胜说。

近年来,随着古港河的治理,古港河沿岸围起了石围栏。对此蔡文胜认为:近年在古港河整治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有了新的进展。这样做的出发点本来也是为了保护古港河,但是却无意中切断了古港河与新兴街的联系。原本新兴街的货栈有前后两个门。前门向着街道,后门直通内港。

蔡文胜还谈到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建筑序列的保存与保护。“目前樟林现存的建筑,从风格上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港口兴起前的明末时期,二是兴盛时的清初至清中期,再者是清末到民国。

在樟林古港的开发过程中,这种序列能够体现樟林从渔业港到贸易、移民口岸再到淤塞后侨乡形成的变化过程,应该得到保存,将历史发展的原本面貌展示给世人。”蔡文胜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9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