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血脉之根在潮汕

“血脉之根”在潮汕

半月谈记者洪泽华孟宜霏詹奕嘉

“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汕头侨批文物馆后,在开埠区街区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旁深情地说出了这段话。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门前的一座名为“升腾”的雕塑陈晔华/摄

潮汕地区是中国知名侨乡,坊间有“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的说法。目前海外华人华侨总数已超过万人,分布在世界的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祖籍潮汕的华人华侨人数超过万人。

为何潮汕地区会成为海外华人华侨重要的“血脉之根”?四散在各地的华人华侨如何反哺母国,又对母国有着怎样浓厚的情感?走进汕头老城,在小公园开埠区、外马路、潮海关旧址探寻,经年往事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的记叙里,逐渐变得清晰。

1

选择大海

早在唐宋之际,官方便有对潮汕地区下海经商船队的记载。《宋史·外国传》载,“三佛齐之商船,满载香药、犀角、象牙,泊于潮州及广州二地”。四库本《广东通志》记载“宋元丰间商税三万贯以下广十一四务,潮十务”,说明当时潮汕地区的海外贸易已相当发达。

茶叶在18世纪远销欧洲,潮糖成为重要商品。乾隆《澄海县志》记载,该县商人“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挺说,到康熙年间,潮糖已成为潮商红头船队经营的最大宗商品。

商贸往来带来人口流动,但成规模的人口迁移则始于近代,潮汕成为侨乡的历史也从那时开始写就。

清代《汕头巡道行署碑记》记载:“潮为郡,负海阻山,延袤千余里。汕头特海滨一隅耳。其水斥卤不可食,风沙晦冥,澒洞无际”。三面环山、东朝大海、山地丘陵多而耕地少的潮汕地区,并非农耕文明理想的居所。

明晚期引入番薯种植改变了这种状况。番薯种植简单,生长速度快,淀粉含量又高,很快解决了粮食问题,人口随之快速增长,却又很快引发恶性循环。

有研究者认为,充足的粮食供给刺激了人口加速增长,转而带来土地压力。人口压力的形成往往是土地到了开发的极限,一旦陆地扩张到了极限,面前的大海便成了潮汕人民的选择。

人多地少带来中国人口迁出推力的同一时期,西方殖民活动又在海外形成人口迁入的拉力。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在《下南洋》纪录片中说:“当时殖民地的开发对廉价劳动力迫切渴求,契约劳工就是介于自由劳动者和奴隶之间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入侵者签订《天津条约》,汕头作为指定的通商口岸之一于年开埠。相关研究显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出国的契约华工超过万人。

2

心系家乡

根据《天津条约》,汕头海关机构“潮海关”于年在妈屿岛设立,后于年迁至海关填地南部,即今天的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号。从这里向北穿过一条小巷,步行十分钟便是小公园。

“从汕头出海必经过小公园,小公园亭还有从小公园到海关那条狭长的巷子便成为许多老华侨对母国最后的印象。”汕头本土历史研究爱好者张耀辉说。

汕头小公园中央矗立的中山纪念亭洪泽华/摄

小公园中央的中山纪念亭又称小公园亭,由南生公司老板李柏桓牵头,于年建成。亭子后来在战火和“文革”中受损毁,又在年被修复重建。但由于新建的亭子与最初的版本有些差异,汕头民众希望这座满载记忆的建筑能够“修旧如旧”。年,重新修缮后的小公园亭竣工开放。直至今日,这座亭子依然是许多海外华人华侨魂牵梦绕的母国记忆。

建成于年的海关钟楼也是汕头开埠的标志性建筑。钟声响起,老一辈华侨踏上轮船,眼前大海茫茫,前路归期漫漫。“钟声响,泪汪汪,离家别井去过番(出国),何日把家还”的民谣是老华侨不可磨灭的回忆。

侨批成为华侨与故国旧人在亲情与经济上的双重纽带。“批”在潮汕话中指“信”,而侨批则是一种书信与汇票的混合体。广东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认为,驱使华侨出海最本质而朴素的目的便是通过其在海外的努力,改变家乡人的生活,让家乡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所以他们在外哪怕吃再多苦,从牙缝里也要挤出钱来寄回家里,改善家庭成员的生活。”

在华侨老家村里派送侨批的送信人被称为“批脚”,他们带着长柄伞、市篮、斗笠、白帆布袋,往来穿梭在村落。市篮里装着书信,长则数页、短则几行,批脚们走上一天山路也要尽职尽责地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上;汇来小则几文碎钱、大到几万巨款,批脚绝不会私藏。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品质在这千万封包裹着浓浓深情的侨批中得到充分体现。

3

侨资振特区

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年11月,汕头特区正式成立。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领取了汕头的“号”外资营业执照,最先落户在这1.6平方公里的新特区。其母公司正大集团由华裔实业家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年在泰国曼谷创办,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当年率企业投资汕头特区的谢国民祖籍便是汕头市澄海区蓬中乡(现龙湖区)。

3年下半年,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开始在汕头特区工业厂房地基上动工。公司现任财务总监的何中三回忆说,当时的红旗东路(即现在的金砂路)还没完全铺上水泥路面,两旁都是农田,公司的厂址及其周围更是荒沙一片。特区的铁丝网就拉在现在华山路的位置上,中午吃饭时人们得钻过铁丝网到附近村民开办的饮食摊档去。“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是热血青年,倒也没觉得什么。”他说。

经过多年发展,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产值已从最初每月的万元人民币提高到现在的万元人民币。目前,正大集团在汕头的零售业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5%。

像正大集团一样的侨资企业在汕头并不鲜见。据统计,截至年底,汕头累计有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其中海外侨胞投资的项目占比高达88.8%。

“侨资侨力对这块土地的影响就像空气一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汕头市侨务局局长李鸿钊介绍说。海外侨胞还在当地教育、医疗等领域兴办了至少个公益事业,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华侨捐资的项目。汕头实力较强的两所高等教育院校——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都吸纳了不少华人华侨投资。汕大官方数据显示,学校创立以来接收的侨资总额达百亿元规模。

汕头大学图书馆内景陈晔华/摄

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规划面积达平方公里。经过6年时间建设,面积28.82平方公里的直管区内存量登记注册企业家,总注册资本达.44亿元人民币。目前,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超亿元,总投资约亿元的泰盛、明园等10家总部企业项目落户,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已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

4

文化自信

即使姓名已然不同,甚至样貌已经改变,文化基因却不会被时间冲淡,反而会历久弥新、绵延不断。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的墓碑上往往会刻上祖籍。即使母国远在千里之外,心中的家园依然是永远的牵挂。

身处东西方文化交融十字路口的华人华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的实践中,为母国做出新的贡献。

这种贡献的体现,不必是一张汇票、一笔投资、一份捐款。华人的利益由华人争取、华人的生活由华人创造,当海外华人华侨能够慢慢融入海外生活,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都在续写着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着新力量。

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黄赐星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扭转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取得了成功。“我们希望祖国能够更加繁荣、强大,我们海外华侨也能够稳定地成长。”他说。

有专家认为,当今东南亚的华人可以说是现代的华人,既保留着传统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在怎么看世界、怎么看未来等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诠释中华文化,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让“古”与“新”在碰撞中激荡出新的火花。

海外华人华侨参与了中国的建设发展,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机遇。张国雄说:“希望国家富强是华人华侨一直不变的初心。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也会赋予海外华人华侨更多的参与空间和发展空间。华人华侨的成功将为中国主张、中国倡议在海外的实施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4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