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潮汕籍华侨,籍地为潮汕地区,包括海外华侨和归国华侨,其来源以东南亚为主;潮汕农业生产区域,主要指今天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
饶平大潭水库
一、近代潮侨热心潮汕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灾害治理潮汕地少人多,资源有限,近代许多侨商,根据潮汕地方需要,从东南亚等地进口大米、木材、水泥、橡胶、香料、热带药材等货物,销往潮汕各地农村。潮汕一向缺粮,而泰国盛产大米。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国陈黉利家族就在汕头市设立黉利栈,以运销暹米为主要经营项目。20世纪20年代初期,汕头已开设专运暹米销售的粮商号多家,如陈炳春、成德泰、裕兴利、万兴隆等,这些商号都以华侨资本为主。近代汕头进口的东南物产,如柚木、水泥、橡胶、香料、热带药材等,也有一定数量。华侨既是东南亚农产品输入潮汕的主要组织者,又是潮汕土特产输出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的推销者。特别是生柑、咸菜、杂果、蒜头、茶叶、鱼脯、家禽、土特产等,数量不少。双向贸易的活跃,给潮汕农业的发展以极大支持。[1]
潮侨从事家乡农产品贸易能带来丰厚利润。近代华侨对于繁荣潮汕地区的对外贸易,并带动潮汕地区果菜种植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据汕头海关据估计,年、年、年汕头港对外贸易输出额分别为两、两和两,其中与侨商有密切关系的四个公商(南商、暹商、商郊、和益)组织输往东南亚及港澳的分别达两、两和两,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分别为94%强、90%和83%强。另外,近代华侨对潮汕地区外贸事业的经营,促进了潮汕外贸的发展,而外贸发展又带动果菜种植业的发展,并为潮汕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活出路。由于外贸发展和南洋华侨对潮州蜜柑的需求增加,结果推动了潮汕地区柑园面积的扩大,柑农增加,仅潮安一县,柑园面积亩以上,每年外销收入约70—80万元,潮汕人民赖此维持生活者约有10万人左右。[2]
受爱国爱乡和慈善心理影响,近代更多潮汕华侨参与灾害治理,这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举例:
潮安县江东的西陇堤,20世纪20年代初数次崩溃,屡修屡决,危害江东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帮助当地民众解除水患,新加坡潮安籍华侨廖正兴、刘荣丰、杨缵文和马来西亚澄海籍华侨李伟南等,共捐款2.97万银元,作为修复西陇堤之用。这一修堤工程于年竣工,江东民众为了纪念华侨捐资修复西陇堤的事迹,特在西陇堤上建“惠荫亭”一座,撰文记事,连同捐款芳名刻碑于亭中。近代潮汕城乡,南洋潮侨款修水利的,还有旅泰潮安辅益社,多次汇款协助整修韩江北堤;泰国饶平籍华侨余子亮,曾于20世纪40年代捐款整修黄冈河等。[3]
总之,潮汕华侨对于家乡的农业生产是关心的,潮侨热心潮汕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灾害治理就是例证。所谓“民以食为天”,传统中国是农业本位社会,潮侨对于农业生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