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澄海溪南敏祖家塾百年前风灾中番

潮商Plus,交易担保,放心买,潮商Plus小程序

番仔楼

潮汕侨宅

夕阳下的敏祖家塾

澄海区溪南镇埭头村距离被称为“通洋总汇”的樟林港不到3公里,从清代开始,埭头村人相继下南洋谋生。据《全粤村情·汕头市澄海区卷》记载,至年末,该村拥有港澳台同胞余人、华侨多人,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新加坡及美国。

村中有不少华侨宅第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敏祖家塾”。这座被当地人称为“番仔楼”的宅第,由泰国华侨陈厥敏百年前筑建。当年在建“番仔楼”之前,陈厥敏曾在离埭头村两公里外的香丁建了一座宅第,由于地处偏僻,不甚满意,又寄钱让家人另择“宝地”在埭头建起另一座宅第。在年前的“八二风灾”中,第一座宅第仅剩残垣断壁,而“番仔楼”却安然无恙,一时被人们广为传扬。

侨宅探寻

“孜孜之家”

百年侨宅书卷气浓郁

在埭头村环北路,有一排三层淡绿色楼房,朝北的门楼匾额上书“孜孜之家”,颇显先祖勤勉持家之风。楼房背后藏着的一座百年侨宅,就是“敏祖家塾”。由于是华侨到南洋创业发迹之后回乡建造的大宅,当地人习惯称其为“番仔楼”。以前外洋的番批、外地的信件,只要写上“澄海埭头番仔楼”,便可精准送达。

“孜孜之家”门楼挂着写有“陈”字的油纸灯笼,为宅主姓氏。跨进大门,迎面是红砖铺就的门厅,左侧门楣书“小园”者,为旧时家塾的书斋(现改建为新式楼房)。拐进右侧小门,可见一棵茂盛的龙眼树,再行走数步左转,一个梯形灰埕便在树下展开,俗称“外埕”,是旧时家中晒谷晾衣的场所,也是孩童玩耍的乐园。

后包花园

灰埕四周原来遍植果树,有林檎、龙眼、黄皮、香蕉等,如今仅剩一棵龙眼树和一棵桑树。外埕最初没有围墙,与前面的田地连成一片,后来新砌的围墙一度倾颓,由陈家人集资重建。西面围墙中间有一面照壁,上面的壁画已经模糊,照壁正对面是一座坐东向西的“四点金”带“双背剑”式大厝,主体建筑面积大约平方米,规模气势恢弘大度,至今遗貌仍可看出考究精细之处,是村中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

站在外埕口,可见大门楼匾书写“敏祖家塾”四个大字,门联刻着明朝忠臣杨继盛的诗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颇显书香门第的家风,可见屋主对子弟读书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期盼。

中西合璧

厝角头嵌入西式时钟

笔者走访看到,该大宅门楼肚装饰为中西结合,有宅主自家经营的暹罗瓷砖,也有传统的潮州嵌瓷,辅以彩绘描边,除一两幅瓷砖完好之外,如今多已破败脱落。

瓷砖和灰塑经百年仍未褪色

进入大门后为两进格局,门厅左右两间前房连隔间厨房,有侧门通往两翼通巷。中间天井是水泥地面,四周走廊铺六角红砖,是典型的“红砖白灰埕”结构。两侧有南北厅,沿厅前走廊拾级而上,便是正中央的大厅,这是家族祭祀、接待宴请的场所。左右各一抱厅上房,门楣上装饰仕女壁画,其颜料已经褪色,仅剩淡淡的轮廓。房前两侧隔间,门上各有一幅精致的灰塑,其一主题为“看戏”,另一幅为“先生教弟子”,其中人物形象逼真,表情生动,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由于有玻璃罩住,至今保存完好。

门楣塑像光彩依旧

纵观主座装饰十分讲究。门楣、窗楣饰以芭蕉、梅花等植物形状雕塑。楹梁有金漆木雕,有寓意“二甲传胪”的蟹钳夹芦苇,有龙虾、有双凤牡丹,有三象四马,等等。门窗上灰塑、壁画精致优雅。窗户采用防火设计,窗棂有“活闩”可以取出逃生,旧时家中孩童捉迷藏常常拆掉窗棂穿窗而过。

栩栩如生的木雕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外埕口的花巷从厝山墙,是典型的潮式金星厝角,其下面布满卷草花卉。卷花中间,雕刻一个凸出的西式时钟,在传统的中式楚花的映衫下,中西合璧的造型十分雅致。听说原来该西式时钟的钟摆是会摆动的,每当风吹便摇摆起来,让人体验到“时来风送滕王阁”的雅韵。

厝角头的西式时钟

“后生仔间”

学生在此汇聚被称“谈天楼”

南北花巷门匾分别榜书“培兰”“植桂”雅字,花巷从屋为“二房抱厅”结构,中厅对面靠墙各设一口水井,供全家食用。据介绍,以前陈家人都在这里洗衣、刷牙、洗脸、淘米、洗菜等,逢年过节刣鹅做粿洗刷器具,这里更是一派热闹景象。

水井中的水至今仍可食用

花巷尽头出门最东边有一条横向通道称为“后头”,以前设有浴房。往北有一门通书斋“小园”,东北角向东原来有一后门可直接通往外面“西闸内”(旧时埭头市顶设有4个闸门,俗称“四闸内”,白天开门做生意,夜晚关门防盗,“番仔楼”大门刚好在西闸门外,故于闸内开此小门方便出入),重建后不再设后门。

后面往南至东南角有一座两层的更楼,称“三角楼”。楼上是当年的“后生仔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汇聚了溪南公社许多学生在这里谈天说地,被戏称为“谈天楼”。

楼下有门通往后花园,走到尽头就是碓间。碓间原是一间双层的木房子,下层堆放碓、磨、砻等工具,为旧时家族舂米之处,也堆放草木灰等杂物,顶层堆放稻草。

据介绍,年前后,碓间堆放的草木灰死灰复燃,引发火情,当时陈家人跑到邻近的狮山糖厂、网厂、粟仓,喊了一帮工人带着灭火器前来帮忙救火,同时靠着井水一桶一桶接力,在众人努力下扑灭大火,所幸只烧了碓间,主体建筑未受影响。碓间至今仍可见烧痕,没有重建屋顶。

历史留痕

33个门窗见证日寇入侵罪行

笔者走访时发现,这座家塾留下了日寇当年入侵时的痕迹。

据《潮州志》载:“(年)11月16日,寇分三路发动,一自澄城进苏南,一自海山攻盐灶、鸿沟,一自潮安攻隆都,樟林、东陇、隆都同时沦陷,我澄海县府迁饶属内寮……澄境遂全部沦陷,仅余盐灶为缓冲区。”

据陈家人回忆,当年一路日军驻扎在埭头村口的狮山上,占据埭头“礼拜堂”,并在“礼拜堂”搭建瞭望台。敏祖家塾就在“礼拜堂”门口,一举一动都在日军监视之下。日军时不时来到敏祖家塾骚扰,家中的锅盆、拖鞋、禽畜等常常被抢走,搞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日本人占据“番仔楼”,陈家人被赶走,几房头被迫分散到乡里三四处旧宅居住,还有部分家人躲到香丁破厝。为方便巡视,日军将“番仔楼”的房屋墙壁凿出33个门窗,使其间间相望,至今仍可见修补的痕迹。翌年,日军主力撤退,陈家人陆续搬回“番仔楼”居住。

华侨故事

过番发迹

成当地知名的“大头家”

宅主陈厥敏(—年),是银砂十三乡陈姓始祖陈恪斋之十七世孙。其父陈其贵,祖居于埭头大巷“锦祖家塾”,后到暹罗,代理英国人的瓷砖生意,商号“龙海”。陈厥敏少时住在乡里,长大后到“番畔”继承父业,生意越发兴隆,成为当地知名的“龙海大头家”,当时在暹罗颇具权势,邻近不少乡人到暹罗过番都要找他“拜码头”,据说至今泰国当地乡会仍有其纪念画像。

先侨们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后,终于寻得一隅落脚之处,或卖苦力,或做细活,省吃俭用,略有节余,“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陈厥敏亦然,当年发迹之后便寄钱回家“起大厝”。

另择“宝地”

宅主豪掷资金两建宅第

据介绍,建房一开始陈厥敏选址在两公里外的香丁(地名,位于今云英村口大型水利沟南侧),辖地1亩,阔埕大厝,置龙虎门,规模制式相当显赫。建成之后,陈厥敏曾经衣锦还乡,前往香丁新厝察看。其时未有云英村和金溪路,需要从埭头村火砻后石桥经过,沿着一条仅容两人擦肩而过的灰堤蜿蜒步行,途经今内厝、银北两乡后,大约1公里到达北巷的银砂灰堤头,再搭牛埔渡过横溪,上岸步行近百米才到香丁。交通甚为不便,又因地处乡里外,相对僻壤偏荒,陈厥敏不甚满意,回暹罗后又寄钱让家人在乡里择址另建。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敏祖家塾。

陈厥敏育有四子,仅二房陈有龙、四房陈有藏有传人。当时二房陈有龙的子弟多在暹罗经营生意,四房陈有藏的子弟则基本在家乡。陈有藏在乡里经营染布生意,为人斯文,知书达礼,人称“染布书”,“番仔楼”工程便是由他主持督建。

民间传说埭头乡地形有如老鼠形状,“番仔楼”选址正是位于“老鼠”的“腹地”。如果从埭头所处的整条沙陇来看,则在靠近龙头的位置。南边毗邻全村最高的“后陇顶”,东侧紧挨繁华的商铺,西面是一片被称为“老爷园”的田地。买下这块“风水宝地”之后,“番仔楼”正式动工,耗时约1年建成。陈厥敏晚年回到家乡居住在“番仔楼”,于年辞世。

/

/

历经咸潮风灾

陈氏两处宅第“命运迥异”

根据多位陈家后人转述,“番仔楼”入宅第二年就发生了“咸潮风灾”——年“八二风灾”,据此推断其建成时间在年。

年8月2日夜晚,澄海发生了置县以来最严重的咸潮台风,史称“八二风灾”。年版《澄海县志》记载:“全县死亡人,倒屋4万多间。”《云英村简史》载:“(云英)全乡房屋皆倒塌,只存下和园后包厝(屋后墙已倒)、盛合后包厝二处地势高,新建且质量较好的房屋。”云英是溪南镇距离大海最近的乡村,当时陈厥敏建的第一座宅第即隶属于今云英村,整座大宅仅剩一间破房,其余悉数被夷为平地。

风灾中陈家在香丁建的宅第仅剩断垣残壁

笔者陪同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员黄桂华走访云英香丁时,发现陈家当年建的宅第遗址犹在,且风灾后的断垣残壁仍然堆叠于外埕一角,但房屋为后来云英乡人沿地基墙路复建,仅红砖、白灰埕、水井为当时遗留。而埭头村“番仔楼”,仅客厅屋顶的装饰有轻微的破损,当时的人均十分叹服先祖陈厥敏之远见。

长期研究侨宅的黄桂华表示,一座侨宅,是一位历史的倾诉者。溪南镇云英村陈氏侨宅的断垣残壁,是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风灾在澄海区域内难得的物证,对防灾减灾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值得重视和保护!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汕头发布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往期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百年不衰的潮商魂△开埠的汕头:一个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近代商埠△原来,腾讯一开始并不叫腾讯!首任董事长也不是马化腾!△这位潮商因糖而兴,发家后建起超级豪宅,还发掘了一位“检察官”!△汕头外马路这座不起眼的老建筑,当年竟是“团一大”纲领和章程的诞生地!△大型时髦现场!说的就是当年汕头埠穿旗袍的摩登女郎△那些年为潮汕人遮阳挡雨的“五脚砌”,才是记忆中最好的共享雨伞!△小小一碟“杂咸”,竟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潮人精神!潮商

文化的境界·财富的智慧

国际潮商会长俱乐部共建、共享、共赢全球潮商资源30篇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5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