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接本省河源市,南连揭阳。
梅州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初具规模,曾用程乡、敬州等名称。到宋开宝四年(公元年),因避来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有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曾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被誉为“客都”。梅州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经过修复的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等,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梅州是著名的侨乡,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出过无数名人,如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现在梅州还保留着这些名人的故居。
客家话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学上两句客家话,品尝客家美食是感受远古意味的客家文化的最好方式。
01桥溪——客家风情
桥溪村距梅州市约50公里,位于广东风景名胜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四周环山,山清秀,风景优美。桥溪是客家村落,客家风情浓郁。
在明万历年间,朱、陈两姓人家最先在桥溪村安家落户,直到现在,村中城东居民仍以朱、陈两姓居多。村西的义安寨,在风水上被称为“狮象把水口”,这里是通往村外的唯一出路。
02侨乡——围屋典型
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地处鹿湖山下。在多年前,侨乡村便已有人定居。这里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名为侨乡村。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在侨乡村里保存着大量的围龙屋,被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
村内的南华又庐是由出身侨乡村的印尼华侨潘祥初在清光绪者年间建造的。潘祥初在本村的祖屋名南华庐,所以在修建了这栋建筑之后,取名为南华又庐。大门额匾上“南华又庐”几个字便是潘祥初的墨宝。
南华又庐建于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堂,共有间房,大、小厅堂几+个,素有“十厅九井”之称。厅堂之间有木质楼梯相连接,每间厅堂即一个独立的围屋,又是彼此连在一起的整体建筑,形成了屋中有屋的格局,因此又有“屋中屋”之称。南华又庐因造型独特,又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光和考察。除了住宅之外,建筑内还有花园、炮楼、观察口和射击口等。
花园就在屋旁,草木繁盛,与被损坏的房屋相比,更能展现出当年的风采。花园中建有水池,水池呈莲花状,壁上嵌有鱼、虫等图案,十分精美。在花园的进门处,还有一座圆形高台,四周错落有致地围着两排花卉,是下棋、读书或赏月的佳处。
炮楼、观察口和射击口在当时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而修建的。从观察口向外望,四周的情况一目了然,但在外面观察房屋外观,却不容易察觉这些观察口,设计得十分巧妙。
03石头村——神秘石屋
石头村原名云礼村,位于恩平市那吉镇西部。石头村与一般的古村大不相同,因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而名声大噪。
据传,明代贡生黎思文在云礼附近的河边失足入水中,慌乱之中抓住岸边凸起的石头,才逃过一劫。黎思文就此在这里定居立村,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祠堂、农舍、塘基、水渠,铺就路面等,石头村由此渐渐发展起来。
石头村依山势而建,布局合理,村内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村中。村内古木参天,荷茶飘香,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在村中的祠堂前穿过,使整个村庄古韵怡人。
在村子四周,有两道两米多高的石墙将村里村外隔开。墙外是宽阔的农田,被石头整齐地分割成方块。2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纷纷迁出村外,在新址上建起村庄。如今村内只剩下一些老房子。
04樟林——码头古巷
樟林位于潮州、澄海、饶平的交界处。樟林依山伤海,村内的棒林港在过去的多年间,一直是粤东的第一大港,一度非常繁荣。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汕头开埠,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现在是粤东海外贸易及移民的主要口岸。如今樟林是内陆乡镇,但樟林港旧址仍然保留着。
此外,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年)的南北港“天后圣母庙’、嘉庆年间修建的新兴街都是樟林著名的古迹。
05苏家围——画里乡村
苏家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后代所建,年,苏轼后人苏秀弘携全家迁至此处定居,所以取名苏家围。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
苏家围位于广东河源市义合镇,距河源市区约26公里。东江和久社河在苏家围南面交汇,村子依山绕水,草木茂盛,环境非常优美。
也许是受苏轼后人的影响,苏家围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崇文重教。在明末时期,全县录取的廩生中有一半人都来自苏家围,因此有“苏半县”之称。在苏公祠中曾收藏着63块御赐匾,遗憾的是如今这些匾额只剩下几块。
苏家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整体布呈圆形有一围层、二围层,多按天支地干、阴阳八卦布局,是非常珍贵的古建筑。
在苏家围还有18座明清时期的府第式建筑,这些建筑的布局装饰体现出客家人的阴阳风水观和深厚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