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拍摄地怎么看起来又土又洋

最近因为电视剧《狂飙》的热播,其主要拍摄地广东省江门市吸引众多网友视线。

主创团队在多地勘景之后,最终选择落地江门这座“华侨之乡”拍摄,是因为其「历史感与地域风」,海港、老建筑、侨乡文化等多元要素杂糅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座“天然影棚”融汇中西的城市韵味。

自唐宋以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就有商人出洋谋生开展贸易,明清时期即使有海禁的政策,依然不绝。正是因为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这些生长于海洋文明的“侨乡”呈现出「中外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

历史是一场戏,舞台是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顾颉刚先生说过“历史是一场戏,舞台是地理”。在影视剧《狂飙》中,我们不难看到江门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和新旧交替的时代感,而这些景观的表象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明。

《狂飙》中的江门元素

多山且面海的地理格局,造就了江门悠久的海外交往历史。如果说海洋为江门提供了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丘陵山地的地形地貌则是“逼”走了人。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地貌类型呈多元特征。以江门台山为例,山地和丘陵的合计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主要的城镇、农田就散落在山间盆地和滨海平原之上。

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人均耕地不足、人地关系紧张。战争与殖民、人地关系、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促成了近代江门五邑地区的大规模海外移民。

江门五邑,包括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图中为江门开平碉楼建筑

江门五邑的华侨大都在北美洲,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信息便利度,因为江门毗邻港澳,信息传递快,因此在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的消息最先在五邑地区传播。故而,五邑华侨被家乡的人唤作“金山伯”,金山伯回乡总要带几个“金山箱”,装着的是“洋气”的新风尚。

随着20世纪初华侨返乡潮,江门籍华侨纷纷返回故乡,除了经济上的投资,也带回了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我们从荧幕上看到的江门,还有古色古香中带点“洋气”的骑楼街。

骑楼的底层前部为公共走廊,后部为店铺(店铺里的商品有时也会摆放到外廊空间),二层以上则为住宅。骑楼临街的一面,往往装饰成当时流行的异国建筑风格,有巴洛克式、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等等,时人称为“洋式店面”。

骑楼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南部为了应对当地炎热气候,设计出可以遮蔽阳光的外廊式建筑(也有研究者认为源自古代地中海国家的桥廊建筑),随后骑楼的建筑形式风靡于低纬度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20世纪初,第一批在海外拼搏的华侨回乡建房,由于岭南气候与南洋相似,出于实用性的考虑,同时也是彰显自己华侨的身份,他们将这种流行于南洋的外廊式建筑与岭南本土民居结合,创造出一种既适应岭南气候又象征眼界与审美的“华侨标志”。

图为江门三十三墟街,高启强、高启盛开的“强盛小灵通”就在这个街区

很多人对于广州、海口的骑楼老街比较熟悉,一栋栋骑楼一字排开,连缀成行。而江门台山的梅家大院则是将骑楼与欧洲的广场集市结合在一起,骑楼不再是条带状分布,而是四面合围形成像四合院一样的「集市广场式圩镇」。

图为汀江圩,台山人讲的梅家大院,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幢骑楼虽规划整齐,却又风格各异,简直称得上是骑楼样式博物馆。

这样以来,不仅适合街坊做生意,还多了集散功能,能满足中国乡镇传统圩日(可以理解为赶大集)带来的商品交易需求。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贯通中西的骑楼是华侨们富有开创精神和反省更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何以侨乡,皆因山海

广东侨乡遍地,除了江门五邑,潮汕和梅州同样也是华侨故里,这三个地区被合称为“广东三大侨乡”。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东南面海,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又有狭长海岸线的地理区域,且不比江门五邑侨乡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广阔,缺乏良田平原。

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和横亘在潮汕西北部的莲花山脉,将潮汕与珠江流域在地理上区隔,这些山地极大地限制了潮汕与广府文化区的沟通。

韩江,流淌于粤东、闽西,注入南海。

它也是一条千年商路,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晚清民国时期达到高潮,与海洋贸易密切相关,整个流域亦遍布侨乡。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南部的海洋虽然将潮汕与其他陆地隔离,但这里的海洋气质孕育了风头之劲、实力之雄厚的潮商(指祖籍或出身韩江流域的潮汕、梅州等地,通常指讲潮汕话的商帮),比如晚清时富可敌国的侨商张弼士、纵横南洋的陈慈黉,今天人们熟知的李嘉诚、马化腾等等。

不过比起洋气张扬的五邑侨乡,潮汕的华侨文化较为平淡内敛。五邑侨乡文化的西洋风格楼房和中西合璧的碉楼,到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相比而言,潮汕侨乡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加上潮汕地区宗族观念更重,与同时期的五邑侨乡相比,经济不如五邑发达。潮汕华侨在家乡兴建的房子基本还是传统格式的平房,即“大宅虎”、“四点金”或者“驷马拖车”。

陈慈黉(hóng)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凝聚了潮汕主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又效仿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且融入了西方建筑艺术,是中西合璧的传统民居群。

潮汕位于韩江下游,流域内千山环绕,良田稀少,且易发洪水,与周边交通困难。随着中原几次移民潮,地少人多的境况日益严重,往南向海外谋生,就成了天然的选择。东南亚是潮汕人出洋的首选地区。

“红头船,下南洋”这是广东人熟知的民谣。在清朝海禁时期,凡是广东出海的船只,船头船尾都要涂成红色,这就是“红头船”的来历。从乾隆至咸丰期间,单从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发到暹逻(今泰国)的人,就达到万。

图为樟林古港。汕头开埠之前,澄海的樟林港,被誉为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

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被迫开埠,港口条件轮船运输的便利促进了周边地区海外移民的大量增加。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被殖民者们掠往南洋的华工们。

华侨们下南洋谋生之难,贯穿在漫长的侨批历史中。侨批是中国海洋移民催生的金融产物,侨批业集银行、邮局和快递业为一体,是一条由亲情和家国之情串联起来的海上金融丝绸之路。

侨批

侨批既是书信,有包括从海外寄回侨乡的银钱。早期侨批往往通过相熟的同乡水客带回国内,然而随着侨民不断增多,水客模式难以承接和应对风险。于是,一些有声望的水客整合资源,着手组件经营侨批的专业机构,侨批局应运而生。

侨批之路,可以说是侨乡的生命线。年日寇侵占汕头,不准渔民出海捕捞,年冬天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潮汕又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原来的侨批汇路完全阻断,面对如此危机海外华侨心急如焚,开始寻找新通道。

东兴汇路路线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年07期

东兴汇路是潮汕侨批人打通的战时侨批汇路,拯救了大量挣扎在生命线上的潮汕侨眷。后来,从世界各地涌入广大侨乡的批款,不仅赡养了亲眷,还投资兴业、支援战争、弥补贸易逆差,海量的侨批记载了无数闪耀、动人的故事。

至今在汕头的侨批文物馆还有11万多件馆藏侨批。历史上五大类(潮汕帮、闽帮、客帮、琼帮和广帮)侨批局中,也以潮汕帮和闽帮的侨批局最为兴盛。

早期的侨批往往由相熟的同乡、水手回国时顺便带回,渐渐催生出专业水客。图为汕头渔船码头。

潮汕人经常用方言“省尾国角”一词来描述潮汕地区,自嘲这里地理位置偏远。不过正因其“省尾”的偏僻和与广府的阻隔,使得潮汕能与接壤的福建在地理与人文上直接往来,也沟通了两地的侨乡文化。

“头戴斗笠,身穿西装”

火爆一时的旅行目的地“鼓浪屿”,其实也是闽南华侨文化的结晶,可以说鼓浪屿就是集闽南精英、财富打造的小岛。

事实上,鼓浪屿最好的洋楼都是由闽南华侨打造。例如,容谷别墅是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建造的,亦足山庄属于越南华侨许汉。有“中国第一别墅”之称的黄家花园属于印尼华侨黄奕住的产业,结合了欧陆建筑和南洋殖民地建筑风格。

“中国第一别墅”之称的黄家花园属于印尼华侨黄奕住的产业。黄奕住是当地传奇人物,从剃头匠一路逆袭,终成印尼糖业大王。上世纪40年代,闽南一带流行说:“要想富,学黄奕住”;类似于今天的“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年05期

摄影/朱庆福

在很久之前,鼓浪屿只是个人烟稀少的渔村小岛,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鼓浪屿渐次开发,建领事馆和别墅。

鼓浪屿因为是公共租界,能保证安全,并且几乎集中了当时全闽南最好的基础设施,受到华侨青睐。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之间,这里逐渐发展成了归国华侨住宅区。

厦门作为通商的五座港口城市之一,是当时闽南华侨出海的集散地。

并且,因为夏季时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越南沿岸流和中国沿岸流自西南向东北,船只自印尼出发顺洋流可以到达厦门,冬季风向洋流则反之,可以从厦门到达印尼。

说起闽南华侨建筑,就不得不提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陈嘉庚留下的建筑超过座,分布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

这些建筑的风格鲜明,通常是一个闽南大屋顶,西洋式样的墙面和结构,脚线等细节或南洋或闽南,被生动地形容为“头戴斗笠,身穿西装”。

厦门大学建筑

除了壮丽的嘉庚建筑,在传统的闽南大厝之间还涌现许多有着异域风情的小洋楼,闽南人称之为“番仔楼”。

每一幢番仔楼都是一个背井离乡、荣归故里的故事。不过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什么契机使得闽南人下南洋,只要他们能够成功立足,通常就会带着宗亲一起下南洋。

番仔楼

闽南人的家族和宗族观念是在陌生环境求生图存的关键,以“先去带动后去”,与宗族共同在外立足来应对风险,人丁兴旺更能为闽南人在当地巩固势力。

文化的传播并不总是单向的。闽南归侨将南洋元素融入家乡,形成特有的侨乡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也在向海外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华文化。

马来西亚名菜“肉骨茶”就是由当年下南洋的福建华侨发明的,它的名称来源于闽南语。肉骨茶,在大马被叫做bakkutteh。Bakkut发音近似闽南话“肉骨”,而teh指的是“茶”。不过肉骨茶里面其实没有茶,至于teh字,据说源自发明人李文地名字中“地”。

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一书中有着这样对华人社区的描述:“华人社区中的人们,善于在前台采用当地的穿戴、食品、语言、礼仪规范甚至建筑风格,同时在幕后保留华人本身的社会组织形式、食品、祖宗祭祀及语言。”尊重、借鉴、保留,正是海外华侨的取舍之道。

在丰富的中国文化中,有三种基本元素: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中国南方的活力,不在于农耕文明的纯粹,而是海洋文明的诞生。正是多元包容、重视商业、敢于开拓的海洋文明,书写了这片土地的故事。

乘风破浪的华侨为家乡人打开了一扇窗,引领着他们以开放包容之心,与世界接轨。中外文化交融成为这些地方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侨乡文化的本质特点。

向上滑动阅览

[1]许纪霖.脉动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3.

[2]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

[3]李岳川.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4]对话主创

留白影视创新扫黑剧新形态,长跨度叙事的《狂飙》不止求“果”,更敢寻“因”.广电独家.-01-19

[5]电视剧《狂飙》央视热播,众多“江门元素”亮相!.江门发布.-01-18

[6]李若瑄.骑楼变通中西的南国商街.中国国家地理增副刊.年08月

[7]林翀.川山群岛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中国国家地理.年10月

[8]李海蓉.闯荡“新金山”的中国人不同寻常的“下南洋”传奇.中国国家地理.年11月

[9]杨弦章.侨批中国人的海洋金融“史记”.中国国家地理.年07月

[10]司空小月.闽南华侨建筑:说不尽旧时遗事满画楼.中国国家地理.年05月

[11]高伟浓泓莹曾筱霞.下南洋的闽南人.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月

[12]张应龙.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侨乡文化.-06-29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更多精彩视频在这里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七过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

话题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侨乡?

冰雪大世界的冰,从哪儿来?

放假算是让老祖宗们“玩”明白了

中国最美林海雪原公路-国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