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通过地方乡土教育,可培养学生们的爱乡之情,加深对地方的了解,这和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并不矛盾。乡土教材和传统中学科目的交叉关系,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语文、动植物、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
据笔者所知,台湾和香港早就都有专门的乡土课,讲授地方的历史、地理等方面事情。近年来,内地不少地方纷纷组织人手,编写地方乡土历史教材,如上海市编写《浦东新区乡土历史》,计分15课,广州、深圳也加强本市乡土史的编写工作。另有一些内地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教师和学生编写某一个乡、镇的乡土历史教材,不管编辑的质量如何,如此大胆探索,值得借鉴。
晚清汕头港潮汕地区乡土教材的编写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清末、民国,就有不少乡土历史教材。据调查,清代宣统元年(),翁辉东与黄人雄合编《潮州乡土历史教科书》、林宴琼编著《学宪审定潮州乡土教科书》。民国时期,有年汕头市立第四小学校编写的《社会科乡土教材》。解放后潮汕乡土教材的编写重兴是在改革开放后,年,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与汕头市中学历史教研会合编《汕头市乡土历史》,作为当年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历史课试用。此后,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潮汕文化进校园”活动,并组织人员编写地方课程系列教材,包括《潮汕文学读本》、《汕头的变迁》。《汕头的变迁》在部分初高中学校使用。年,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人力编写综合性乡土教材《潮州文化》(共10册),供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使用。
遗憾的是,潮汕地区现行中小学教育中乡土历史教材还是问题不少。总体上看,潮汕地区已有的乡土教材,存在问题有:地区间水平参差不齐,汕头市因为经济相对发达、编写力量较强、资料较为充足、教材开发较早,乡土教材的编写较揭阳、潮州两市要好;就具体学科而言,地理科乡土教材的开发较早,其他学科如历史科的乡土教材开发较晚;目前潮汕地区在行政上分为三市,不利于编写反映本地区历史变化的统一乡土教材。
历史上的潮州时钟楼造成上述潮汕地区乡土历史教材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现行的中学课程中,历史教材已经不少。以现行的高中历史为例,一共有3本必修课本和6本选修课本,学生除了大量课本之外,还有不少应试书籍,如果再出现一本历史乡土教材,学生们感到要读的历史教材太多。其二,编写力量不足,因为乡土历史教材是针对本村、本乡、本镇、本县、本市、本地区的历史,一般的历史教师对于本地历史了解并不多,如何谈得上教材编写,如果由专家来编写,也存在经费、联系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专家们往往不屑于编写乡土教材,因为编辑教材的学术价值不能同学术论文、专著相提并论。其三,资料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本地可供乡土历史教材编写的资料是缺乏的,可供利用的往往较少,笔者曾经尝试查找饶平县渔村镇的历史资料,发现网上只有少部分资源可以利用,如果借助本地图书馆,可查的往往只有一些县志、文史资料。正是资料不足,给乡土教材的编写带来很大困难。其四,现在的基础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正规课本之外的东西,因为没有应试的动力,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部门也不会重视乡土历史教育。拿笔者来说,中学时期曾经在饶平县黄冈中学、饶平二中读过书,但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黄冈镇、饶平县、潮汕地区的乡土历史内容的教材或授课。此种应试指挥棒下的教育思想,至今在潮汕地区影响深远。
汕头潮南红口輋水水库然而,乡土历史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可以增加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也可以补充现有历史教学的内容。广东省包括了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不同民系文化,理应有一本较好的潮汕乡土历史教科书,以让潮汕地区的中、小学生认识到本地区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笔者认为,最好联合潮汕地区的历史科编辑力量,重新编辑一本较好的乡土历史教科书。在此,笔者提供若干乡土历史教材的编辑思路,以供参考:
第一,从历史上看,潮汕地区的中心依次经历了“揭阳—→潮州—→汕头”三个演变阶段。从范围上看,潮汕地区的范围也是在演变之中。在编辑教材时,眼光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潮汕三市区域。例如,从前潮汕有所谓的“一府九县”,一府就是潮州府,潮州是当时整个潮汕的中心城市,九县就是饶平、惠来、澄海、普宁、丰顺、大埔、海阳(今潮安)、潮阳、揭阳。然而,今天的丰顺、大埔属梅州市管辖。如果编辑明清的潮汕史,是要充分考虑包括丰顺、大埔二县。
第二,从地区上看,如果思路是编辑一本和广府历史文化、客家历史文化平行的潮州历史文化教材,理应将视角置于粤东潮汕人集中居住的地区,比如今天丰顺县的汤南、留隍二镇也是潮汕人集中居住地,应考虑将上述二镇纳入潮汕乡土历史教材的编辑范围。还有,现在报刊,有时会出现“潮汕四市”,包括汕尾。汕尾市也有不少讲潮汕话的人,汕尾市是否应纳入潮汕本地史的编辑,也值得推敲。
第三,潮汕乡土历史教材的编辑,可以有“通史”、“通志”二种思路。如果以“通史”的角度,可分为宋元以前、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等五个阶段,之所以将宋元以前纳为一个时期,是因为潮汕地区开发较晚,宋元以前史迹较少。潮汕乡土历史教材还可以采用史志的编辑体例,如果以“通志”的思路,可按事件、人物、文物、宗教、风俗等分大类,每大类之下再按时间或小类编辑,书后可附大事年表。有鉴于潮人历史的特点,还可以有专章讲述中原历史移民、海外华侨。
第四,潮汕乡土历史教材编辑内容应该注意地区、人事的平衡。编辑时,就地区来说,要兼顾潮州、揭阳、汕头三地内容的均衡,不过分讲述某一市的东西;就人物来说,就要注意到政治、工商、文化人物的平衡,虽然潮汕人以海外工商名人闻名,但也要兼顾到杰出政治人物、文化人物的情况;再以宗教来说,本地三山国王信仰、妈姐信仰、佛道崇拜都影响巨大,都应占据相应的位置。
总之,潮汕乡土历史教材是不断变化的。本地乡土历史教材的编辑水平,既和资料获得程度有关,也和编辑者的态度认识有关,希望有识之士、相关教育部门充分注意到本地乡土历史教材编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