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歌舞起源的讨论,有练武说、戏曲说、秧歌说、祭孔说、及时雨说、傩舞说这6个说法——
-
1、练武说起源于农民为反抗欺压而练武习艺。
据传清朝早塘乡一位弱小的农民为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跑到少林寺学习武艺,回乡后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艺,便把武术改编成英歌舞传授他人,因不容许家里存放刀枪,农民们唯有用棒棍掩护练习,才有了现在融合武术、舞蹈的阳刚战舞。
-
2、戏曲说跳英歌也被称为唱英歌,与戏曲关系密切。
据说多年前,外江戏(后称广东汉剧)到普宁、潮阳一带演出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当地人民学习后不断演化,逐渐删去唱的部分,保留和发展舞的部分,成为今日的英歌。
翻看英歌舞的扮相,与戏曲的服饰、脸谱极为相似。谢益充的《普宁英歌概述》是英歌舞文献中唯一附有《打破大名府》歌谱的文章,成为探讨英歌舞起源的有力论证。
-
3、秧歌说即认为英歌舞是随着移民南迁从山东鼓子秧歌、柳林秧歌脱胎来的。英歌舞与秧歌,在武术套路、表演程序和队形阵势上有相似之处。
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
《潮州府志》卷六记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歌的“秧”与潮州读音的“英”相近,转而写成“英歌舞”。
《澄海县志》也有记载:“当春农村,夫男田插秧,妇子盍鼓,踏歌相慰,是为秧歌。”
-
4、祭孔说《潮阳县志·舞制篇》中记载:“用舞生三十六人,左十八、右十八;左手执签,右手秉翟。舞部用簇节二架,朱竿龙首衔五色线九节,舞长执之以为缀兆……。”是说祭孔的舞队,手执竹木器具,平稳缓慢进行。
今天汕头市潮阳棉城的慢板英歌与之十分相似,其庄重严厚的氛围让人想起旧时祭孔情形。
-
5、及时雨说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民间扮水浒人物求“及时雨”,“壬中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余里中扮水浒……三十六人……”从英歌舞融入水浒人物,也衍生出“及时雨”说。
-
6、傩舞说汕头大学隗芾教授等学者提出英歌舞由驱邪逐疫的古代傩舞进化而来,傩文化是英歌舞起源的“源”,水浒故事是英歌舞源流之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傩舞中舞者大多戴狰狞威慑的面具,英歌舞队员则画脸谱,除了打头阵的几个主要人物被冠上梁山英雄身份而有固定脸谱以外,其余几十人多为鬼脸,且在跳英歌时队员发出尖叫吼声,模仿怪兽叫,两者都意在驱逐恶疫病疠之鬼,祈求平安;
2、领舞者时迁与水浒时迁有明显差异,一是脸谱为黑白相间的鬼面,二是手中舞蛇用以指挥,蛇是古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用来鸣鞭驱鬼;
3、英歌队后跟有“伯公伯妈”,戴大面具,正是傩舞中傩公、傩母的遗存。
英歌舞作为民俗形式和民间舞蹈,其来源文献记载较少,多为口口相传。从时间线上看可能是先从傩文化开始,在宋元时期加入鼓子秧歌,在清朝中期融入戏曲、武术,最终形成今日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
你到现场看过英歌舞吗?现场看是什么感觉?
英歌舞起,鼓点铿锵,步伐坚定,在天地间舞出一股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