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膳小二,潮汕地区自古代起便是沿海文化昌盛之地,说到鱼胶海味贸易和文化的传承,潮商以及香港南北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今天,在全球从事鱼胶等海味贸易的商人里,几乎全部是华人,而且在这当中,十有八九是潮汕商人。今天膳小二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鱼胶文化。
一、潮商潮商是继晋商、徽商之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著名商帮。从历史上看,潮商虽未曾像晋商和徽商那样称霸中国商业,但在世界商业史上,潮商的全球性声誉则远比晋商、徽商响亮得多。
由于潮汕地区拥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商贸经济活动历史悠久。潮商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他们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四处漂泊,善于经商,《清稗类钞》农商类潮人经商篇载:“潮人善经商,窦空之子,只身出洋……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尤不可及者,为商业之冒险进行之精神。其赢而入,一遇眼光所达之点,辄悉投其资于其中,万一失败,尤足自立;一旦胜利,倍裢其赢,而商业之挥斥乃益。”《潮州府志》载:“潮民力耕多为上农夫,余逐海洋之利,往来乍浦苏松如履平地……其舶續船则远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
明清时期严厉的海禁,使不少一直依赖海上贸易的潮汕商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再加上国内对暹罗大米的巨大需求,促使大量的潮人拥入东南亚各国。他们主要从
事水稻种植业、商业及转口贸易业等,凭着“守信经营”和“有勇有谋”的冒险精神,没多久便涌现了一批在暹罗经营大米业致富的潮商,为他们下一步积极开拓香港转口贸易奠定了基础。
二、南北行年(道光二十一年),香港正式开埠。其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贸易自
由港的条件,迅速确立了在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中的中转站地位。香港开埠后,作为一个转口港,当时中国南部的部分货物会经香港运到北部,反之亦然,因此从事这种业务的商行便被称为“南北行”。
年,澄海“红头船”船主、暹罗潮商高元盛创办香港第一家南北行——元
发行,行址设于香港南北行街(即今文咸西街)10号。香港第二家南北行——乾泰隆行,其创建者是饶平县隆都区前美乡(年以后隆都区改隶澄海)的“红头船”船主陈焕荣(陈慈黉之父)。由此可见,泰国潮商是开创南北行的先驱者,也是香港后来转口贸易的积极开拓者。
年,香港创立了以潮商为主体的南北行公所,这是香港华商最早的同业组
织,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同业组织。19世纪末期,南北行约有00多间。香港的工业化是20世纪50年代初才开始的,而在此之前的年(—年)为转口贸易时期,南北行则代表了当时整个香港贸易的中心,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它起到了兼顾其他行业、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买卖、繁荣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当时南北行公所的贸易额占全香港贸易总额的1/4到1/,为香港带来了百年繁荣。
三、鱼胶海味贸易及其文化传承长期以来,海味是香港众多的转口商品之一,亦是当年南北行的重要交易货品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墨西哥金钱鳘鱼胶,东南亚海域多个不同品种的鱼胶如白花胶,蜘蛛胶,赤嘴鳘鱼胶,以及南美洲的北海鱼胶等等,都是香港转口贸易中的重要鱼胶品种。正是由于南北行的转口贸易业,使香港在无形中继承了鱼胶海味饮食传统,传扬了鱼胶海味文化。
以前的南北行聚集在现今文咸东街、文成西街、永乐街、高升街一带,当时上环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华人商业区。差不多在现在的“海味街”(香港的一条特色购物街,介乎皇后街与正街之间的一段德辅道西)范围,陆续开设了很多海味店,专门售卖“鲍参翅肚”等海味,很多店也一直经营至今。几十年前的“海味街”每逢过节都很旺,除了香港本地人,还有很多移民国外的华人大量购买海味,生意风光无限。以前,“鲍参翅肚”等海味均是高档食材,富裕的人家才能消费得起,因此,也只有在香港这一发达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圈中才能得到传承。
改革开放后一段长时间内,香港仍然是内地跟世界经贸往来的主要中介和桥梁。但是随着内地港口、机场交通网络等方面的逐渐完善,经香港转口的货物份额也逐渐减少,鱼胶贸易方面当然也不例外。而21世纪初国内赤嘴鳘及浅色黄姑鱼等养殖业的兴起,也令内地鱼胶市场悄然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长期以来从事渔胶贸易的以潮汕人居多,慢慢地潮汕地区逐渐成长为全球较为重要的鱼胶贸易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