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弘扬英烈精神
清明祭英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英雄是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华中科技大学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涌现出一批批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先烈,在此清明节气,让我们再次深入他们的故事,进一步深刻地缅怀。
01
缅怀英雄校友——吴孟超
吴孟超这个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年就读于同济附中,年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1月14日退休。
他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师从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他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
年那一年,88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的手术就有台。
直到96岁高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上。“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年,吴孟超这样直陈心志。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吴老描述的这样一幅画面,其实就是他终其一生救治肝癌患者的写照,他这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
02
缅怀英雄校友——段正澄
年的2月15日19时35分,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段正澄走了。这位86岁的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下称“华科”)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主导过数控磨床、激光加工、医疗装备等技术的研究,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华科校内,一排排高大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它们大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下的。而靠近附属中学老校区的那一棵,是段正澄67年前亲手栽的,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两只手都抱不住的参天大树。
在学生们眼里,段正澄是一名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老师,工作六十余年来,他只带了32名博士、6名博士后。他曾经说,“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3遍,不过关就重来”。在学生的印象中,光是论文标题,段正澄也能写长长的批注,删删改改很多遍。
直到感染新冠肺炎的最后一刻,段正澄还在进行“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的研究,质子放疗设备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最快的高端核医学装备之一,也是学界公认的效果较好、适合大部分癌症病人的医疗装备。段正澄已经研究了近四年。
在段正澄离世后,学院公开了一个关于他的秘密。年,段正澄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万元。他把奖金捐给了学校基金会,以匿名的方式设立“征程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年起,已连续资助贫困学生7年,资助学生人数逾30人。
03
清明节文明线上祭扫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纪念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有关工作安排,我院在清明节期间开展文明祭扫活动。
一、活动主题
以“守护·清明祭英烈”为主题,防范化解疫情反弹的同时,进行清明节祭扫,以缅怀先烈、弘扬英烈精神为重点,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崇尚英雄、缅怀英烈的重要论述,网上祭扫,慰问烈士遗嘱、英烈后代,自主研讨宣讲英烈事迹和精神等活动。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网上祭扫活动(4月5日)
本次清明节网上祭扫以中华英烈网为主要祭扫平台。全院师生可以通过链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