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京东发布了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受益于京东平台上品牌、商家、产业带等合作伙伴的强劲增长,带动京东集团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务的各项业绩呈现加速增长。第二季度,公司实现净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8%,这一增速也创下公司近10个季度以来的新高,并首次实现单季净收入破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零售及互联网的新纪录。
京东二季度业绩的加速上涨受益于京东平台上品牌、商家、产业带等合作伙伴的强劲增长。特别是外贸型工厂在京东成功找到了出口转内销的新路,在国内市场获得新的生机,与京东共同成长。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很多外贸企业都面临困境。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指出:“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贸环境变化、数字化转型的三重因素叠加,出口型企业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局面。”然而,出口型企业要如何在“双循环经济”的驱动下转型呢?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研究员胡麒牧说:“目前,在广东、浙江等外贸工厂集中的省份,已出现新一轮的电商大潮,这些工厂型企业纷纷向电商转型。在未来,这会是中国经济的一种常态。”
“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国内产业带的优化,与供应链效率的不断提升。而京东恰恰在这些方面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今年二季度,京东对国内的多个产业带进行精准赋能,让众多外贸工厂成功转型,运用京东智能供应链,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在京东平台上找到转内销新路。京东旗下专注于下沉新兴市场的京喜平台在今年4月推出产业带厂直优品计划,为大量工厂型、农场型、外贸型商家搭建高效的线上销售系统;6月,京喜再次加码对外贸商家的帮扶力度,投入价值20亿资源,帮助10万家外贸企业搭建转内销通道,精准对接国内消费需求。为了进一步给外向型产业带“输血”,京东还从金融保障、入驻服务、流量扶持等多方面全力扶持外贸企业开展出口转内销。
出口生意不好做,跟着京东销量增长14倍
“周连发”是一家典型的外贸企业,疫情前其年营收可达万元,90%的销量来源于外销出口。当全球疫情爆发后,短时间内公司失去了99%的外贸订单,仓库内积压了价值高达万人民币的库存。
在京东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京喜的帮扶下,周连发转型开起GF手表拼购旗舰店,在调整产品策略的同时,积极参加平台各种活动,销量迅速提升,一个月的订单量环比增长%。
停工已久的外贸型工厂终于迎来了新的订单,不仅仅是老板高兴,工人们也高兴。这可能是这辈子第一次,工人们如此开心地想要加班。他们在工厂里主动挂起了“土味”横幅,上面写着:“出口生意不好做,跟着搞内销准没错”、“加班加点备战,没有订单就没有家”,一个个看似调侃的条幅,背后其实是工人们对于来之不易订单的珍惜。
除了“周连发”,在广东澄海玩具产业带、浙江义乌小商品产业带等地,数以千计的外贸型工厂在京东的帮扶下度过了这个“外贸”寒冬。在京东期间,先后有个品牌在京东平台上实现了下单金额破亿,第三方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速是去年的2.2倍。
京东C2M模式成外贸企业转型“风向标”
京东除了能给外贸型工厂提供转型电商的优质平台,更关键的,是为外贸型工厂的转型指明了发力的方向。
外贸企业想要转内销,往往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出口欧美的服装尺码与国内标准不同,款式和国内市场需求有差异,转内销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或改造。一些外贸企业长期按订单生产,缺乏国内市场营销经验和专门的团队。想要迅速打开国内市场,却不清楚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空有生产能力,缺少用武之地。
而京东C2M模式恰好能够解决外贸型工厂的这一痛点。依托于大数据、智能供应链的技术能力,京东C2M对新品、爆品的孵化不局限于营销层面,而是深度融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联动外贸型工厂为消费者打造优质、高性价比的商品。
这正是今年京东期间C2M新品集中爆发的重要原因。期间,京东C2M京品家电备受消费者青睐,京品冰箱、空调、电视品类成交额占比环比提升%以上。由京东C2M模式推出的国产耳机成交额同比增长9倍,台式机产品则斩获销量%的同比增长。京东超市C2M产品累计销量同比增长%。
“出口转内销”对很多工厂老板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词。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出口订单迅速缩减,大量外贸企业已经在政策引导下短暂尝试过出口转内销。如今,11年过去了,当外贸型工厂再次面临“转内销”的压力,随着以京东为代表的零售平台能力提升、生态完善,外贸型工厂的转型过程更加顺畅,能够更快适应“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全球疫情仍然严重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市场获得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