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白玉蟾立,始建也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为立春又名岁首、正月节大地即将回暖万物就要萌生冬将尽春正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寅月的开始一年之初今天立春与除夕相遇这样的巧合在年中只会出现3次今日起东风解冻蛰虫苏醒草长莺飞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你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在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古代将立春分为三侯:一侯东风解冻自秦代,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春是温暖,万物复苏;春是生发,耕耘播种。从立春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二候蜇虫始振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三侯鱼涉负冰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有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附着一般浮在水面。大地阳和吹浅新春到人间暖气生花似疏裁伴春回四时好景是良辰立春习俗打春牛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迎春立春之日,民间习俗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咬春立春时要吃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即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以及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立春逢除夕除夕,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一个夜晚,也是所有家庭阖家团圆的一个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其乐融融,无比热闹。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也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作家朱自清在散文《春》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又是一年春好日,立春来、新年到,愿我们不负春光,努力前行。